“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0248B0(四号宋体)
学时:50(含课外学时) 学分:2.5
适用对象:草业科学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植物分类学、土壤与肥料学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陈宝书主编,《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参考书:
王栋编著(任继周主持修订),《牧草学各论》,江苏科学出版社,1989年
南京农业大学主编,《饲料生产学》,农业出版社,1980年
董钻、沈秀英主编,《作物栽培学总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王志敏、赵明主编,《作物栽培与生理学研究进展》,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
杨凤主编,动物营养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一、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应用科学性课程,是草业科学专业(本科)的主干专业课程,它研究饲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农技、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研究饲草料高效栽培技术和饲用方式及其理论基础。其任务在于充分发挥草料作物的丰产潜力和品质潜质,实现饲草料的高效生产,为畜牧业提供充足、优质的饲草料。
二、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国内外草料生产的总体形势;了解主要栽培牧草及饲料作物的种类、形态特征;了解饲草料作物的营养价值、生产价值;掌握饲草料作物生产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掌握主要饲草料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掌握实现饲草料高产、优质生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饲草料是畜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它的最高目的就是高效地服务于养殖业。因此草作栽培的教学内容设计应紧密结合养殖业要求,对牧草的地域性选择应用、区域性栽培技术要点、饲草料的区域性高效供给的生产体系、饲草料种类及品质与动物种类相协调等知识点要得到强调,以期使学员具备规划和组织不同地域、不同规模的饲草料生产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
章节 | 课程内容 | 学时 |
1 | 第一章 绪论 | 2 |
2 | 第二章 牧草的分布与区划 | 3 |
3 | 第三章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 | 4 |
4 | 第四章 牧草地小气候 | 1 |
5 | 第四章 牧草地建植和管理技术 | 3 |
6 | 第六章 牧草混播理论与技术 | 2 |
7 | 第七章 草田轮作 | 2 |
8 | 第八章 牧草种子生产 | 1 |
9 | 第九章 豆科牧草 | 6 |
10 | 第十章 禾本科牧草 | 6 |
11 | 第十一章 大叶类饲草 | 2 |
12 | 第十二章 禾谷类饲料作物 | 3 |
13 | 第十三章 豆类饲料作物 | 2 |
14 | 第十四章 根、茎类饲料作物 | 3 |
15 | 实验 | 10 |
四、 应注意的问题
本课程属于实践性强的应用科学,教学中应注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注重实践环节,尽可能为学生准备充足的饲草料作物活体标本及测试样本样地,在实践环节使学生做到人人动手。
另一方面,应保证教学的理论水准,避免盲目的感观教学。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 基本内容
1.1 名词释义
1.1.1作物
1.1.2饲料作物
1.1.3牧草
1.1.4饲草
1.2 饲草料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 国内外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1.3.1牧草栽培史
1.3.2国内饲草料种植现状
1.3.3国内发展趋势及急待解决的问题
2、 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饲料作物、牧草、饲草之概念;对饲草料生产的国内形势有一个总体认识。
3、 教学重点难点
课程的性质、地位及任务;牧草饲料作物的栽培、生产现状;发展趋势及急待解决的问题。
4、 教学建议
采取理论教学形式;饲草料生产形势方面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近况数据,密切联系市场经济,使学生深切体会本课程的意义。
执笔人:闫景彩
审核人:
分管教学院长:
2006年4月28日
第二章 牧草的分布与区划
1、 基本内容
1.1 牧草的分布
1.1.1栽培牧草起源中心与牧草特点
1.1.2栽培牧草与野生牧草的比较性状特点
1.1.3栽培牧草的分布规律
1.2 栽培牧草的类型及划分
1.2.1据植物分类学系统划分
1.2.2据生活周期划分
1.2.3据再生特点划分
1.2.4据分蘖分枝特性(侧枝形成方式)划分
1.2.5据茎叶发育状况划分
1.2.6据地球气候带划分
1.3 栽培牧草的区划
1.3.1区划的意义
1.3.2牧草栽培区的命名及划区
1.3.3牧草栽培区及牧草分布的限制性自然条件
2、 教学基本要求
学生应掌握栽培牧草的类型划分方法及原理,掌握牧草类型的概念及各种牧草类型的经济价值;了解我国牧草栽培的区划之区界、区域环境特征及其主要栽培草种;建立因地制宜栽培牧草种类的观念。
3、 教学重点难点
栽培牧草的类型及划分;栽培牧草的区划。
4、 教学建议:
许多学员在此前并未接触或少有接触过牧草,对牧草有严重的陌生感,本章开始涉及到牧草的种类。为此,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的特点,展示具有代表性的牧草的形态特征,达到言之有物,提高学员的受学兴趣,加深学习印象,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执笔人:闫景彩
审核人:
分管教学院长:
2006年4月28日
第三章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
1、 基本内容
1.1生长、发育概念
1.2牧草生长的S曲线模型
2.3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因素
1.3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因素
1.3.1温度
1.3.2光照
1.3.3水分
1.3.4气体
1.3.5土壤
1.3.6肥料
1.4生育期、生育时期和生长期
1.4.1生育期、生育时期、生长期三概念
1.4.2影响生育期、生长期长短的因素
1.4.3生育期与产量
1.4.4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生育时期
1.5牧草、饲料作物的分蘖、分枝
1.5.1禾本科牧草的分枝
1.5.2豆科牧草的分枝
1.5.3分枝的制约因素及与抗寒性的关系
1.6牧草的根系及营养贮藏器官
1.6.1禾本科、豆科牧草的根系
1.6.2牧草的营养贮藏器官
1.6.3牧草物质贮藏动态
2、 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牧草饲料作物根、茎生长发育及物质积累、贮藏规律及其与环境间的关系;掌握牧草饲料作物的生育时期的界定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环境及内在因素与牧草饲料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牧草饲料作物的生育时期;牧草饲料作物根、茎生长发育及物质积累、贮藏规律。
3、 教学建议:
本章是牧草高效栽培和利用的基础知识的重要部分,教授这些基础知识应充分说明它们与牧草高产高效栽培和利用技术的联系,使学员深刻认识这些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掌握之。
执笔人:闫景彩
审核人:
分管教学院长:
2006年4月28日
第四章 牧草地小气候
1、 基本内容
1.1耕作效应
1.2密植效应
1.3间套作效应
1.4灌溉效应
1.5防风林、障效应
1.6膜类效应
1.7防霜措施效应
2、 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牧草地小气候的特点及造就良好小气候的措施。
3、教学重点难点
牧草地合理密植与草地小气候的关系;草料作物间、混、套作与草地小气候的关系;牧草地防风措施及小气候效应。
3、 教学建议:
草地有着特别的生态特点和效应,在教学中明确这一知识点有助于学员建立草地生态价值的观念。
执笔人:闫景彩
审核人:
分管教学院长:
2006年4月28日
第五章 牧草地建植和管理技术
1、 基本内容
1.1人工草地类型
1.2播种技术
1.2.1草种、品种选择
1.2.2播种材料及其准备
1.2.3常规播种技术
1.2.4土壤准备
1.2.5保护播种的应用
1.3新建牧草地的管护
1.3.1保护设施
1.3.2苗期管护
1.3.3杂草防除
1.3.4越冬保护
1.3.5返青期管护
1.4成熟人工草地的管理
1.4.1科学施肥
1.4.2合理灌溉
1.4.3利用技术
1.4.4退化人工草地的更新复壮技术
1.4.5老龄人工草地的翻耕
2、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人工草地的建植工序及各项技术;掌握人工草地的管理技术及原理。
3、教学重点难点
人工草地选址;牧草种子的特点及播种材料处理技术;人工草地播种技术;人工草地越冬越夏及返青管护。
4、 教学建议
本章主要是技术和操作性知识,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长处,图像与文字结合,展示人工草地的建植工序流程和操作技术及其机械化作业场景,以此加深学习印象,提高学习兴趣,增进学习效果。
执笔人:闫景彩
审核人:
分管教学院长:
2006年4月28日
第六章 牧草混播理论与技术
1、 基本内容
1.1牧草混播的优越性
1.2牧草混播技术
1.2.1混播成员选择
1.2.2混播牧草的组配比
1.2.3混播的播种量及计算
1.2.4混播牧草的播种时期
1.2.5混播草地的播种方式
1.2.6混播草地的利用和管理
2、 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牧草混播的理论依据;掌握混播牧草的组配设计;混播草地的施肥、刈牧技术。
3、 教学重点难点:
牧草混播的优越性;混播牧草的组配设计;混播草地的施肥、刈牧技术。
4、教学建议
混播是牧草栽培实践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产的一项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在生产中也得到广泛应用。本章教学应设计相配套的实验,供学生验证混播草地之高产优质特点。
执笔人:闫景彩
审核人:
分管教学院长:
2006年4月28日
第七章 草田轮作
1、 基本内容
1.1轮作理论
1.1.1基本概念
1.1.2轮作的意义及原理
1.1.3化学农业对草田轮作的影响
1.2草田轮作技术
1.2.1各类作物的茬口特性
1.2.2轮作的类型
1.2.3草田、草料轮作中饲草料种植供应计划的编制
1.2.4青饲轮供及平衡供青计划编制
2、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草田轮作的概念、意义及原理;了解各类作物的茬口特性;掌握草田、草料轮作中饲草料种植供应计划及青饲轮供计划的编制技术,达到能初步编制一个大型牧场之草料种植供应计划。
4、 教学重点难点
草田轮作的意义及原理;各类作物的茬口特性;草田、草料轮作中饲草料种植供应计划及青饲轮供计划的编制。
5、 教学建议
认真分析讲解草田轮作在良化农作物栽培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及促进牧草生产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使学员真正认识到引草入田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认识到农田是牧草生产的又一场地,尤其是农区牧草生产不可或缺的领地。
结合牧草各论的知识,利用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每人完成一份草料生产计划编制。
执笔人:闫景彩
审核人:
分管教学院长:
2006年4月28日
第八章 牧草种子生产
1、 基本内容
1.1牧草种子田种植技术要点
1.2牧草子田管理
1.3牧草种子的收获
2、 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牧草种子生产技术要点。
3、 教学重点难点
牧草种子田种植、管理技术要点;牧草种子的收获期。
4、 教学建议
本章内容与“牧草种子学”课程关联较多,教学内容设计应与之充分协调,避免重复与疏漏。
执笔人:闫景彩
审核人:
分管教学院长:
2006年4月28日
第九章 豆科牧草
1、 基本内容
1.1豆科牧草概述
1.1.1豆科牧草的形态特征
1.1.2豆科牧草的经济价值
1.2苜蓿
1.2.1概述(苜蓿的经济价值)
1.2.2苜蓿的植物学特征
1.2.3苜蓿的生物学特性
1.2.4苜蓿的栽培技术
1.2.5苜蓿的收获、利用技术
1.3其实豆科牧草简介
1.3.1白三叶(识别特征、适应性、适种区域、产量、品质、栽培及利用技术要点)
1.3.2红三叶(识别特征、适应性、适种区域、产量、品质、栽培及利用技术要点)
1.3.3百脉根(识别特征、适应性、适种区域、产量、品质、栽培及利用技术要点)
1.3.4红豆草(识别特征、适应性、适种区域、产量、品质、栽培及利用技术要点)
1.3.5沙打旺(识别特征、适应性、适种区域、产量、品质、栽培及利用技术要点)
1.3.6柱花草(识别特征、适应性、适种区域、产量、品质、栽培及利用技术要点)
1.3.7罗顿豆(识别特征、适应性、适种区域、产量、品质、栽培及利用技术要点)
1.3.8紫云英(识别特征、适应性、适种区域、产量、品质、栽培及利用技术要点)
1.3.9草木樨(识别特征、适应性、适种区域、产量、品质、栽培及利用技术要点)
2、 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豆科牧草的总体经济价值;了解重要豆科牧草的种类及栽培区域及经济价值表现;了解苜蓿在牧草生产中的地位;掌握苜蓿等重要豆科牧草的识别特征;掌握豆科牧草的栽培技术要点和收获利用技术。
3、教学重点难点:
豆科牧草的经济价值;豆科牧草八个根瘤菌互接种族;苜蓿在牧草生产中的价值和地位;苜蓿的秋眠性及其应用;苜蓿的栽培利用技术;苜蓿、草木樨、白三叶、红三叶、百脉根、红豆草、沙打旺的识别特征;白三叶、红三叶在南方山地人工草地中的价值和地位;红豆草、沙打旺在西北区牧草生产中的价值和地位;罗顿豆在中亚热带地区牧草生产中的价值。
4、教学建议:
讲授牧草形态特征时尽可能结合图片;结合实践教学,使学员认识主要栽培牧草种类。
对每种牧草都强调其适宜区域、适宜畜种、栽培利用季节及产量动态,使学员掌握因时、因地、因畜种而栽培、利用这些牧草的知识。
执笔人:闫景彩
审核人:
分管教学院长:
2006年4月28日
第十章 禾本科牧草
1、 基本内容
1.1禾本科牧草概述
1.1.1禾本科牧草的主要形态特征
1.1.2禾本科牧草的经济价值特点
1.2中型疏丛型、根茎疏丛型禾草
1.2.1几种重要中型疏丛型、根茎疏丛型禾草之比较形态特征
1.2.2黑麦草(经济价值、适应性、适种区域、产量、品质、栽培及利用技术)
1.2.3鸡脚草(适应性、适种区域、产量、品质、栽培及利用技术要点)
1.2.4苇状羊茅(适应性、适种区域、产量、品质、栽培及利用技术要点)
1.2.5无芒雀麦(适应性、适种区域、产量、品质、栽培及利用技术要点)
1.2.6虉草(适应性、适种区域、产量、品质、栽培及利用技术要点)
1.2.7 羊草(适应性、适种区域、产量、品质、栽培及利用技术要点)
1.2.8 冰草(适应性、适种区域、产量、品质、栽培及利用技术要点)
1.3大型多年生禾草
1.3.1矮象草、桂牧1号、王草、杂交狼尾草、非洲狗尾草之比较形态特征
1.3.2矮象草(经济价值、适应性、适种区域、产量、品质、栽培及利用技术保种技术)
1.3.3矮象草、桂牧1号、王草、杂交狼尾草、非洲狗尾草经济价值比较
1.4匍匐型牧草
1.4.1扁穗牛鞭草、岸杂一号狗牙根之比较形态特征
1.4.2扁穗牛鞭草(经济价值、适应性、适种区域、产量、品质、栽培及利用技术)
1.4.3扁穗牛鞭草与岸杂一号狗牙根经济价值比较
1.5一年生高大禾草
1.5.1苏丹草、墨西哥类玉米之比较形态特征
1.5.2苏丹草(经济价值、适应性、适种区域、产量、品质、栽培及利用技术)
1.5.3苏丹草与墨西哥类玉米经济价值比较
2、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禾本科牧草的总体经济价值;了解重要禾本科牧草的种类及栽培区域及经济价值表现;掌握黑麦草等重要禾本科牧草的识别特征;掌握禾本科牧草的栽培技术要点和收获利用技术;掌握矮象草等无性繁殖牧草的保种技术。
3、 教学重点难点
禾本科牧草的经济价值特点;黑麦草、鸡脚草、苇状羊茅、无芒雀麦、虉草、羊草、冰草的比较形态特征;矮象草、桂牧1号、王草、杂交狼尾草、非洲狗尾草的比较形态特征;扁穗牛鞭草、苏丹草、墨西哥类玉米的识别特征;上述各种牧草的适栽区域及主要适应性表现;黑麦草、矮象草、扁穗牛鞭草、苏丹草的栽培技术及经济价值。
4、 教学建议
讲授牧草形态特征时尽可能结合图片;结合实践教学,使学员认识主要栽培牧草种类。
对每种牧草都强调其适宜区域、适宜畜种、栽培利用季节及产量动态,使学员掌握因时、因地、因畜种而栽培、利用这些牧草的知识。
执笔人:闫景彩
审核人:
分管教学院长:
2006年4月28日
第十一章 大叶类饲草
1、 基本内容
1.1多年生大叶类饲草
1.1.1菊苣、鲁梅克斯、聚合草、串叶松香草形态比较
1.1.2菊苣(经济价值、适应性、适种区域、产量、品质、栽培及利用技术)
1.1.3菊苣、鲁梅克斯、聚合草、串叶松香草之比较形态特征
1.2一年生大叶类饲草
1.2.1籽粒苋(形态特征、经济价值、适应性、适种区域、产量、品质、栽培及利用技术)
1.2.2籽粒苋、苦荬菜经济价值比较
2、 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大叶类饲草的饲用价值特点;了解重要大叶类饲草的种类及栽培区域;掌握菊苣、籽粒苋的栽培技术、利用方式。
3、教学重点难点
菊苣、籽粒苋的饲用价值;菊苣、鲁梅克斯、聚合草、串叶松香草之比较形态特征;菊苣、籽粒苋的适栽区、栽培技术、利用方式。
4、教学建议:
讲授牧草形态特征时尽可能结合图片;结合实践教学,使学员认识主要栽培牧草种类。
对每种牧草都强调其适宜区域、适宜畜种、栽培利用季节及产量动态,使学员掌握因时、因地、因畜种而栽培、利用这些牧草的知识。
执笔人:闫景彩
审核人:
分管教学院长:
2006年4月28日
第十二章 禾谷类饲料作物
1、 基本内容
1.1玉米
1.1.1概述(经济价值)
1.1.2玉米的植物学特征
1.1.3玉米的生物学特性
1.1.4玉米的栽培技术
1.1.5玉米的收获期
1.1.6玉米的饲用价值特点及饲用方法
1.2其它禾谷类饲料作物
1.2.1禾谷类饲料(籽实)的营养价值特性
1.2.2稻谷的饲用价值、生产价值
1.2.3高粱的饲用价值、生产价值
1.2.4大麦的饲用价值、生产价值
1.2.5燕麦的饲用价值、生产价值
2、 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玉米在饲草生产中的地位及其饲用价值;了解收籽、青刈、青贮玉米的品种特点;了解禾谷类饲料作物的饲用价值特点;了解饲料稻、高粱的饲用价值;掌握收籽、青刈、青贮玉米的栽培技术要点、收获期。
3、教学重点难点
玉米作为饲料作物的经济价值;玉米在畜牧业中的地位;收籽、青刈、青贮玉米的品种特点,栽培技术要点及收获期;禾谷类饲料作物的饲用价值特点;饲料稻、高粱的饲用价值。
4、教学建议:
结合动物营养学知识,使学员了解禾谷类作物在能量精料中的地位和青贮料中的地位,了解禾谷类饲料与牧草及豆类饲草料的优势互补性,为科学进行饲草料生产计划打下基础。
执笔人:闫景彩
审核人:
分管教学院长:
2006年4月28日
第十三章 豆类饲料作物
1、 基本内容
1.1大豆
12.1.1概述(经济价值及生产形势)
1.1.2大豆的植物学特征
1.1.3大豆的生物学特性
1.1.4大豆的栽培技术
1.1.5大豆的饲用技术
1.2其它豆类饲料作物
1.2.1种类
1.2.2种植现状
1.2.3饲用及生产价值
2、 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大豆的饲用价值;掌握收籽、收草大豆的品种特点,栽培技术要点及收获期。
3、教学重点难点
大豆的饲用价值;收籽、收草大豆的品种特点,栽培技术要点及收获期。
4、教学建议:
结合动物营养学知识,使学员了解豆类作物在蛋白质饲料中的地位,了解豆类饲料与牧草及禾谷类饲草料在栽培和饲养实践中的优势互补性,为科学进行饲草料生产计划打下基础。
执笔人:闫景彩
审核人:
分管教学院长:
2006年4月28日
第十四章 根、茎类饲料作物
1、 基本内容
1.1甘薯
1.1.1概述(经济价值及种植现状)
1.1.2甘薯的植物学特征
1.1.3甘薯的生物学特性
1.1.4甘薯的育苗及栽培技术
1.2马铃薯
1.2.1马铃薯种植现状
1.2.2马铃薯的生产价值
1.2.3马铃薯营养价值
1.2.4马铃薯的饲喂技术
1.3芜菁
1.3.1直根类的饲用价值
1.3.2芜菁的种植现状
1.3.芜菁的经济价值
2、 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甘薯作为饲料作物的经济价值;掌握收薯、收蔓甘薯的品种特点,栽培技术要点及收获期;掌握甘薯育苗技术。
3、教学重点难点:
甘薯作为饲料作物的经济价值;收薯、收蔓甘薯的品种特点,栽培技术要点及收获期;甘薯育苗技术;马铃薯、芜菁的经济价值。
4、教学建议
强调薯类的高产及精料性质的观念,使学员充分认识薯类在饲料生产中的地位,以便引起其对我国农作物生产中这类具有相关高产潜力的种类的重视,在生产实践中将其作为解决饲草料供给能力不足的一个有效途径加以利用。
执笔人:闫景彩
审核人:
分管教学院长:
2006年4月28日
点击下载文件:
【来源】
【作者】